第07版:十笏园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要闻
 
标题导航
《中国红》
崇山赋
诗歌中的“人”与“我”
生日颂
心声唱给党
诗寄中国共产党成立101周年
药是甜的,糖是苦的
借柳之蝉
2022年07月01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借柳之蝉



  ◎矫发

  夏至有三侯:一侯鹿角解,二侯蜩始鸣,三侯半夏生。蜩,学名“金蝉”,别称“知了”。
  蝉一生离不开树,就像鱼儿离不开水。蝉蛹依赖树根,蝉蜕依附树干,蝉鸣委身树丛,蝉传宗接代在树枝上打孔。在林林总总的树种里,蝉与柳可谓标配,就像郑燮笔下的竹与石,八大山人笔下的松与鹤。乡谚曰:无蝉不夏,无柳不蝉。
  自古以来,高柳鸣蝉双双入诗者俯拾皆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小雅·小弁》中有“菀彼柳斯,鸣蜩嘒嘒”之句。南朝陈刘删的《咏蝉诗》发出“得饮玄天露,何辞高柳寒”的叹息,隋朝王由礼也有“园柳吟凉久,嘶蝉应序惊”的伤感。唐朝卢殷和陆龟蒙分别留下了“深藏高柳背斜晖”“只凭风作使,全仰柳为都”的诗句,清代词人纳兰性德深情《咏柳》:“一树斜阳蝉更咽,曾绾灞陵离别”。物有寓托,言为心声,可见文人骚客对蝉柳之偏爱。
  无独有偶。在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的家乡高密,方言中直呼金蝉为“借柳”,并郑重其事地写入了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高密县志》(1990年10月第1版第563页)。
  “借柳”的体型有大中小之分,大者叫“借柳”,中者叫“温柔”(方言),小者叫“滋滋”(方言)。后两者之得名,皆源于其鸣叫声。小者发声“吱吱”,近似“滋滋”;中者发声“哇哟哇、哇哟哇”,近似“温柔”。“温柔”警惕性很高,在一棵树上“哇哟哇”一阵,马上就会飞往另一棵树。乡邻比喻某个人心眼多,就说某某人鬼得像个“温柔”,含有贬低之义。家乡还传说,“温柔”是足智多谋的刘伯温得道成仙后托生的。潍坊境内有座碧波荡漾的峡山水库,水库因峡山而得名,山上有香火旺盛的刘伯温洞。
  蝉的幼虫叫借柳龟、截柳龟、知了猴。之所以称蝉为“借柳”,乡人们会说出一大堆理由。
  “借柳”成蝉。蝉喜欢潮湿的环境,且幼虫需要在地下生活多年,最短2至3年,一般为4至5年,最长的17年。幼蝉长期在地下生活,既有冬暖夏凉的条件,又少有天敌的威胁。在这段时间里,它需要不断地吸食树木根部的液体。它们经过4至5次蜕皮后,就会钻出地面寻树。而柳树多在河边,蝉的成虫就爬上离水不远的柳树,进行最后一次蜕皮变身,也诞生了成语“金蝉脱壳”。盛夏来临,特别是雷阵雨之后,柳丛里,柳树下寻找“借柳龟”的人比“借柳龟”还多。寿光林海博览园有一片柳树林,夜幕降临后,大人小孩赤膊上阵。手持手电筒,拎着小筲,捡拾爬在树干上沾着新土的幼虫。第二天一早,那些漏网的幼虫蝉蜕之后,光着黄黄的身子,翅薄如翼、微卷,身子虚弱,又会成为捕蝉者的囊中之物。
  “借柳”咏唱。蜕皮后的蝉见到阳光后,它的身、翅先变绿,后变黑,然后飞到树丛里,它特别喜欢茂密的柳丛。树高林密,便于藏身。雄蝉时歌时歇,既有粗犷的合唱,也有嘹亮的独奏,你方唱罢我登场。“嘤其鸣矣,求其友声。”发泄情绪,歌颂光明,更多的是求偶索伴之声。雌蝉冷静,哑口无声。蝉,夏日的歌者,树为舞台,演绎生命的绝唱。
  “借柳”而生。蝉要生存,需吸食树汁。每当蝉口渴和饥饿的时候,总会用自己坚硬的口器——一根细长的硬管,把嘴插入树干,一天到晚吮吸汁液,把大量的营养与水分吸入自己的身体中,用来延长自己的寿命。出土之后,它们在阳光下的生命不过百日,短的3至5天,长的延至秋季。还有禅运不济者,有的殉于天灾,被暴雨活活灌死。有的被人为地扼杀了生命一一或硬从穴窝里被抠了出来,或刚从穴窝里爬出来就被逮个正着,下了油锅。悲夫!它们来到这个世界上,既没借上柳树,也没顾上吼一嗓子,就颓然谢幕了。
  “借柳”孵化。雄性交配后,雌蝉还要传宗接代下籽于树枝,下过籽的树枝会自下籽处枯萎断掉,落入土中。柳枝截断谓之“截柳”。所以,“借柳”又有“截柳”之称。
  “借柳”寄生是蝉的生存方式之一,但不是唯一,它还能寄生于其他树种。如罗大佑《童年》的榕树:“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叫着夏天。”如“早蝉孤抱芳槐叶,噪向残阳意度秋”“蝉吟槐蕊落,的的是愁端”“蝉发一声时,槐花带两枝”中的槐树;如“六月初七日,江头蝉始鸣。石楠深叶里,薄暮两三声”的石楠;如“红树蝉声满夕阳”的红树。声声蝉鸣,树树增色。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林下经济发展迅猛。夏至前后,苹果树下种植金蝉卵正逢其时,成长周期两年半左右,每亩可增收七八千元,市场前景乐观。
  蝉的古称谓多矣,拗口难写;全国各地的方言也五花八门。吾独爱有土腥味、烟火气的“借柳”。“借柳”的称谓浓缩了民间智慧,形象概括了蝉与柳的关系。“借”字富有禅意,启迪人生,乃生存之捷径,谋远之大道。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 公告热线:0536-8196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