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时评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综合新闻

第03版
时评
 
标题导航
网络成长,如何摆脱“谣言的烦恼”
聚首微博
强制一元捐
对强制捐款须有强制处罚
“医跑跑”跑掉了什么
网上来风
莫给务工子女入学打上歧视烙印
药监局“调解协议”为何难以服众
快递业分星级要找好准星
行业作风重实效 纳税服务添亮点
2011年09月03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莫给务工子女入学打上歧视烙印



  □曹伟

  近日,广州番禺为外来工子女提供的3500个公办学校名额遭受“冷遇”,空置率高达近九成。根据日前出炉的番禺区2011年度外来工子女积分入读公办学校的第一批名单,在1000多名申请者中,只有不到500人通过,仅占所提供名额数一成多。
  据调查,大部分观点认为此举遇冷主要是条件有点“高”。来看这些要求:在番禺区连续居住满3年及以上,持有居住证;在广州地区合法就业、参加社会保险累计满3年及以上;符合国家计划生育政策,无政策外生育的外来务工人员。很明显,任何一条对外来务工人员来说都很难达到,更不用说必须三者俱全。
  哪一条都像一道紧箍咒,哪一条都不容易通过。政策为何会这般不近人情、不合实际?相关部门称并非番禺给的机会太少,而是外来工忽视了“硬件”。换言之,学生入不了学只怪家长不早作打算,与政策制定没有关系。而实际情况是绝大部分外来务工者都达不到要求,这表明政策不接地气,没从实际出发。
  如此高规格的入学要求,其实已经打上了歧视的烙印。在政策制定者看来,外来务工者只有做到上述要求才符合广州面貌,进而才能恩荫到孩子身上。他们制定政策的目的不是让孩子入学,而是让他们的父母学会如何成为新广州人;他们制定这些条件实际上反映出广州对外来务工者的要求,而非对学生入学权利的保障。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05024601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