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淑明
深入学习十七届六中全会论文选登 中国共产党十七届六中全会于10月15日至18日在京举行,大会议题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大会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此次会议为标志,吹响了我国文化快速发展的进军号。此次会议是我党对当今世情、国情进行全面、深刻、科学分析之后所做出的重大英明决策。 我国经济强国与自身相对弱势的文化弱国地位不匹配,因此欲圆中国人真正“强国梦”、“崛起梦”,唯有文化快速跟进才行 众所周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三十年,现在已成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伴此而来,我国在世界经济舞台上也越来越有自己的地位和自己的话语权。但与我们的经济地位相映照,我们的文化地位则是另番景象:资料显示,在当今世界文化产品份额中,中国仅占4/100,而美国占43/100,欧盟占34/100;我国500多家出版社的收入总和,不及德国贝塔斯曼集团一家的年收入;当美国利用中国的花木兰故事拍成电影成功占领中国市场时,中国的创意产业几乎为零;此外,迪斯尼动画、好莱坞大片席卷中国;近邻“韩流”汹涌涌入……所有这些数字、事实,都表明中国还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文化弱国。经济的巨大躯体与文化的弱小身材不协调,这已成为中华民族圆自己“大国梦”、“崛起梦”的瓶颈。因此欲圆中国人真正“大国梦”、“崛起梦”,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势在必行。另外从国家文化安全的角度看,如果这种文化弱国地位不得以快速扭转,我国的文化安全将受到极大威胁与挑战。须知,文化产品的绝大部分是承载着思想、理念、价值观的,西方国家正是通过他们强劲的文化产品来传播他们的意识形态、价值理念的。这种文化产品的单向输出正成为发展中国家丧失自我,沦为西方国家附庸的重要原因。因此从维护我国文化安全的角度看,加快文化发展步伐亦成当务之急。 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型,已受到文化发展滞后的严重影响,因此只有文化快速跟进,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型才能顺利完成 就总体而言,我国的经济增长模式还是一种低水平制造的增长模式,尤其是技术含量较高的产品的制造,由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因此呈现复制、克隆的显著特点。由于这种经济增长模式基于耗费资源以及廉价劳动力基础之上,所以将难以为继。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三十年,现在已到了非转换经济增长模式不可的当口。科技创新、文化创意成为这一转换的关键,而科技创新、文化创意又需要通过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才能得以实现。须知,文化建设里面是包括了科学、教育文化内容的,正是文化建设里面的这部分内容为科技创新、文化创意提供着强有力的智力支持。 当今社会一系列社会病态的疗救,急需文化的参与 改革开放三十年,经济发展成就骄人,社会风貌整体尚好。但毋庸讳言,在社会的某些领域、方面、时段也呈现出一些病态和问题:诸如诚信缺失、职业道德堪忧等道德滑坡现象不同程度出现。尤其是无良职业道德基础上的食品安全事件的频发,以及反映人际关系冷漠的老人摔倒无人扶、弱童遭车碾压无人管等事件的不断出现,最为扎眼,最为刺痛社会的神经。种种社会病态,正在冲击着我们这个古老民族数千年来所秉承的社会道德良知底线。对这些社会病态现象的疗救,已成时下当务之急,而疗救的办法就是“以文化人”、“以文养德”。 通过文化建设,树立信念、坚定信仰、凝结共识也成急待完成的重要任务。胡锦涛总书记在今年“七一”讲话中,以深深的忧患意识,告诫全党要防范“四大危险”,而其中“精神懈怠的危险”“腐败的危险”又往往与信念不坚、信仰迷失、共识不达等紧密相关。因此树立信念、坚定信仰、凝结共识成为避免“精神懈怠危险”和“腐败危险”的必然选项,而其办法就是加强文化建设,尤其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方能完成。 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要求我们加快文化发展,以此向他们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文化产品。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人民物质生活水平发生质的飞跃,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愿望也越来越迫切,政府有责任对他们的基本文化需求予以提供;对那些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等呈现个性化特点的文化需求则由经营性的文化企业通过市场予以提供。而要圆满完成文化产品以及服务的提供,就必须通过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来得以实现。 以上所列虽然挂一漏万,但仍然可以说明文化建设在当下中国的重要性与迫切性。所以我们认为,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文化强国的伟大战略决策,不仅正当其时,而且英明正确。 党中央文化发展战略已定,决心已定,接下来的就是如何加快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问题。对此方法只有一个:改革。具体而言就是要破除原有计划体制下的那种僵化的、过时的、违背文化自身发展规律的旧思想、旧观念、旧作法。要按照文化“两分法”的办法来谋划文化的发展,即将文化分为“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两大部分。“公益性文化事业”关涉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应由政府无偿提供,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基本文化需求;而“经营性文化产业”关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多层次、多方面、多样化的文化需求,这一部分具有较强个性化特点的文化需求,只能通过市场,由经营性文化企业予以提供。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还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十大关系”,这“十大关系”是: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与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文化需求的关系;“两种属性”与“两个效益”的关系;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化的关系;改革创新与加快发展的关系;文化与经济的关系;发挥政府作用与调动全社会力量参与的关系;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促进繁荣与加强管理的关系;文化与科技的关系;调动文化工作者积极性与造就新型人才的关系。这“十大关系”涉及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方方面面,对于保持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正确发展方向,正确把握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客观规律,以及保证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能够长期、持续、健康发展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十七届六中全会已经吹响我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进军号,可以预见一个文化空前大发展的黄金期即将来临,一个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美好春天即将来临,一个文化强国即将出现。 (作者系潍坊市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部教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