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论摘登 《光明日报》10月11日刊登刘根生的文章说,诺奖获奖者获奖时间离获得成果时间,平均在10年之后。如果再加上学术研究时间,则从启动该项学术研究到获奖时间要在15年以上了。 15年,相当于我国大学校长和地方领导三个任期,这就意味着“功成未必在我任期”。就算科学研究者能耐得住寂寞以求“十年磨一剑”,主管领导能“熬”得住吗?恐怕很难。看国内各种学术研究计划,普遍以3-5年为限,都要求科研人员务必在3-5年出成果。为了“功成能够在我任期”,一刀切式的量化考核就必然成为常态。 在科研领域,一个科研工作者一辈子能做出一两个突出成果已很不容易,但在量化式考核逼迫之下,他们就不得不去干一些“小儿科”的事,跟踪别人的研究成果,在边缘领域搞些小创新。若问中国人为什么到现在还没有获得诺贝尔科学奖,这至少可以算是一个重要原因。 如今,“赶任期”现象在科学研究领域有愈演愈烈之势。古语云:“欲速则不达。”在科研领域盲目追求快出成果,只会是有数量无质量,多跟踪模仿而少有原创性重大成果。这是在浪费科研工作者的智慧,也是在浪费科学研究资源,拖“科技兴国”的后腿。
我们需要对 现实问题关怀的创新 《人民论坛》10月10日刊登魏爽、胡建国的文章指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发展需要创新,创新是变革的唯一出路。但是,当创新出现异化,就要警惕各种“伪创新”带来的危害。 在不少地方,不少创新成为好高骛远的代名词,创新者只关注创新提出时的轰动效应,而不关心创新的实施。许多地方政府的创新并没有直指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深层次矛盾,没有围绕引发当前社会矛盾的因素的化解创新下功夫,更多的创新缺乏对现实问题关怀。 首先,我们所需要的创新,是为了化解发展中所遇到的矛盾与问题。对此,我们需要清醒认识当前社会发展形势,只有这样才能把握住当前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所在,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改革创新。 就当前而言,创新的领域就是回答当前经济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比较而言,当前社会矛盾集中于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领域。如何化解民生需求不能得到有效满足问题,如何实现社会长治久安问题,就是政府创新与作为的重点领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