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推进结构优化升级 扎实做好基础设施建设 |
我市深入开展综合治理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
|
|
本报讯 (记者付生)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通过实施产业结构调整、深化工业污染防治、强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运营和完善工作保障机制等措施,持续深入开展水环境综合治理,对白浪河、虞河、弥河、潍河等17条河流重点河段实施全过程、全方位立体治理,全市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目前,全市23条市控以上重点河流水质已全部达到恢复鱼类生长目标。 积极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针对我市产业结构偏重的特点,“十一五”期间,我市强力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改造传统产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十五”期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为427亿元,到“十一五”迅速增加到2614亿元,已达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三分之一。节能环保、新能源等新兴产业也初具规模。为有效控制结构性污染,我市严把建设项目环评审批关,先后出台了《关于严格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有效控制结构性污染的意见》、《关于进一步严格建设项目环境管理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明确划定环保审批的“红线”、“黄线”和“绿线”,提高了建设项目环保准入门槛,仅今年上半年就拒批重污染项目23个,总投资额达50多亿元,坚决杜绝了“两高一资”或低水平重复建设。 狠抓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我市把污染治理设施建设作为水污染治理工作的重中之重,为推进全市流域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提供了坚实保障。“十一五”期间,先后投资36.9亿元建成55家污水处理厂并全部升级至一级B排放标准以上,污水处理规模达到181.5万吨/天,污水处理率达到93%以上。滨海开发区投资2.96亿元,建成了1.5万吨/天的专业化园区污水处理厂,专门用于处理高浓有机化工废水,投资比例、建设水平堪称全国之最。寿光市、诸城市先后建成20家城镇污水处理厂,率先实现了境内重点镇污水处理全覆盖,其它县市到“十二五”末也将实现重点镇污水处理全覆盖,届时全市污水处理规模将达到220万吨/天以上。 不断强化污染源治理水平。结合河流水质状况,对污染源实行分类指导差别化监管。先后实施了以张僧河、白浪河、虞河等省控河流为重点的“六河六片区”、“23条河流16片区”治污攻坚战,综合运用行政、经济和法律等多种手段,大力实施“关、停、限、建、管”五大措施。去年以来,投资52.33亿元,实施了23条重点河流内151个重点工程治理项目,关闭取缔高污染企业或生产线340余家(条),对1100多家企业实行了污水治理再提高工程或深度处理工程。投资3200多万元,建设了全国一流的潍坊市环境安全管理中心,将所有市控以上企业全部纳入自动在线监测监控范围,对污水处理厂加药、污泥处置、进出口等关键环节安装红外视频监控设施,全面提升了污染源治污管理水平。对富康制药有限公司、联盟化工集团有限公司、晨鸣集团等121家重点企业采取了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从源头上削减了污染负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