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生态 优化环境 |
我市流域区域环境生态功能逐步恢复 |
|
|
本报讯 (记者付生)日前,记者从市环保局获悉,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关于加快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部署,围绕生态市建设,坚持以培育生态,优化环境,保护资源,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大力实施河道生态治理和人工湿地建设,流域区域环境生态功能正逐步恢复。 大力实施河道生态环境整治。先后投资180多亿元,对白浪河、虞河、弥河、潍河、胶莱河等17条河流460多公里河段进行了清淤、截污、生态护岸、栽种水生植物等生态整治工程,统筹考虑环境、文化、景观等因素,既改善了人居环境,又提升了城市品位。目前我市已建成市区白浪河、浞河、张面河,昌邑潍河、寿光弥河、安丘汶河等12处国家级水利风景区。 不断加大生态湿地建设力度。以库区、重要水源地和涵养区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与建设为重点,先后投资60多亿元,建设了白浪河湿地、张僧河人工湿地、峡山水库上游水源涵养湿地、禹王生态湿地、潍河生态湿地、虞河-堤河口生态湿地等。4月18日,我市被亚太地区城市湿地文化与旅游产业论坛评为“中国最有魅力湿地城市”。目前,投资达18.2亿元的峡山水库水源地湿地水质净化处理工程正在加紧施工。总规划面积945公顷的寿光滨海国家湿地公园已顺利通过国家评审。巨淀湖人工湿地、羊口滩涂芦苇湿地、北阳河人工湿地等也已准备规划建设。 积极实施北部沿海生态组团绿化。为进一步提高北部沿海地区绿化水平,我市启动了以“两廊、八河、十路、十二生态片区”为建设重点的沿海林网建设工程,大力开展沿路沿河沿海绿化,积极推进以生态组团建设为重点的造林绿化工作,至去年底,累计完成造林1.33万公顷,绿化河流、道路1267公里、造林5460公顷。对涵养水源、净化水质、改善生态环境,保护莱州湾生物资源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促进了我市生态环境保护与资源可持续利用。 随着环境生态功能的逐步恢复,良好生态环境让鱼类、鸟类、植被等得到了良好的繁衍生息,多年不见的水鸟开始大量出现在各主要河流、湿地;曾经因为水质严重恶化而造成鱼虾几乎绝迹的小清河,如今是水草舞动、鱼虾成群,小清河入海口附近每艘渔船日均捕鱼量达1.5万斤;一度鱼虾绝迹的北胶新河,通过水环境综合治理和渔业人工放养,今年秋捕成鱼3.1万公斤,实现渔业产值近40万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