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时评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时评
 
标题导航
为了“人民”与“改革”
精彩语录
聚首微博
首次破八
三元钱午餐载不动太多的营养
“点名不现名”的打假是否也该打?
理应如此
2012年03月17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听温总理记者会
为了“人民”与“改革”



  ◎李鸿冰

  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记者会上,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答中外记者问所涵盖的内容一如既往地丰厚而解渴。
  总理的答问,仍然坦率真诚,甚至直言不讳,没有回避任何敏感问题。不管是国内记者问他对网民向他“拍砖”怎么看,还是外国记者问他政治体制改革或是“王立军事件”,他都不打太极,正面回应。整个答问过程,较往年多了一些任期将满时总结和回顾的内容,在理性中也不乏富有感情色彩的表达。
  如果,我们要从记者会中寻找贯穿十年记者会的关键词,或许就是“人民”和“改革”。
  开宗明义,温总理就以他惯常的典雅的语言风格,表达了“最后一年守职而不废,处义而不回,永远和人民在一起”的意愿。解答完第一个问题,总理就已经把“人民”二字重复了十次之多。
  从2003年温总理第一次记者会时称,“我绝不辜负人民的期望,一定要以人民给我的信心、勇气和力量,忠实地履行宪法赋予我的职责,殚精竭虑,鞠躬尽瘁,不负众望”;到2006年坦承“我作为一个中国人,是人民的儿子”,“最感动的是人民对政府的支持。这种支持既来自鼓励,也来自批评”;2007年,“政府工作人员除了当好人民的公仆以外,没有任何其他权力”;2011年又说,“国之命在人心,解决人民的怨气,实现人民的愿望就必须创造条件,让人民批评和监督政府”;一直到今天,“在最后一年,我将像一匹负轭的老马,不到最后一刻绝不松套。努力以新的成绩弥补我工作上的缺憾……”总理把“人民”二字一直顶礼膜拜、敬而重之的诚惶诚恐,溢于言表。
  行将卸任,温总理的话说得很重,没有居功自傲之色,相反,还反复强调自己的“缺憾”、“痛苦”、“歉疚”,甚至希望求得人民的“谅解和宽恕”。大国总理,固位高权重,同时更是人民公仆,以服务人民为天职——由周恩来始创的“为人民服务”的总理即公仆精神,而今一以贯之,发扬蹈厉。
  如果,每一位中国官员,都对人民有这样一种谦卑心态,有这样一种兢兢业业、如履薄冰的工作态度,即便工作中有点遗憾和过失,也会得到人民宽谅。
  中国共产党除了忠实地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以外,本来就没有、也不应该有其他任何特殊利益。希望个别淡忘了这一点的一些党政官员,从温总理对人民朝乾夕惕的态度中,重新端正认识,不要忘了共产党以及中国革命是为什么出发、宗旨与目标何在。如果对人民的意愿没有敬畏之心,人民就会对你有惕惧之意。
  当然,最终能够端正官民地位、回归党的宗旨的,还是要靠政治体制改革。而这,也是温总理在记者会和各种场合一再提及的又一关键词。
  他直言不讳,要解决腐败问题,“要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特别是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的成功,经济体制改革不可能进行到底,已经取得的成果还有可能得而复失”。他的话再一次说得很重,甚至“文化大革命这样的历史悲剧还有可能重新发生”。而这一点,其实温总理在十年中也在反复强调。
  2004年,他说,“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社会主义只有不断地调整和完善自己,才能不断进步;2005年,他说,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构建和谐社会,也要靠改革,“有些问题早改比晚改好,否则积重难返”;2008年,又说,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要有新的突破,必须解放思想,“解放思想需要勇气、决心和献身精神”;2010年,他指出,中国的现代化绝不仅仅指经济的发达,它还应该包括社会的公平、正义和道德的力量,“在我在任的最后几年,我将为这件事情尽最大的努力”,“公平正义比太阳还要有光辉”;2011年,他提醒,最大的危险在于腐败,“消除腐败的土壤还在于改革制度和体制”,“必须创造条件,让人民批评和监督政府”……
  可以看出,温总理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语气一年比一年峻切、急迫,危机感深重。30余年的改革开放经验告诉我们,解放思想的程度和力度,决定中国发展的质量和速度。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05024601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