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张志君
“每天补3元,学生能吃好吗?”去年国务院决定启动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这项惠及2600万人的善政一直颇受赞誉。自政策出台以来,确实带来了不少变化。1月5日,针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提供营养膳食补助标准偏低的疑问,财政部教科文司副司长孙光奇回答网民提问。孙光奇称,“在特困地区3元钱的标准完全能够换来一顿营养午餐,这是基于现阶段的国情,更主要的是与试点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要基本相适应。” 三元钱,在我们的印象里,也就能买一瓶饮料,甚至连一碗牛肉面也吃不上。那么用在改善孩子们的营养上,3元钱的标准是不是有点低呢?据财政部教科文司负责人说,“确定3元钱这一标准,是基于农村居民年人均食品消费支出水平分析的。根据国家统计局抽样调查显示,2010年中国农村居民年人均食品消费支出1081元,试点地区非常困难应该比这个数还要低。”很多人也以为,3元钱营养午餐究竟少不少,的确不能一概而论,而只能相对来看。在东部发达地区,3元钱的午餐恐怕跑断腿也未必能找到,既然连填饱肚子都成问题,所谓“营养”自然更是无从谈起。不过,如果是在落后的乡村或是西部边远地区,3元钱却并不是个小数目。 这样的观点看似有理有据,但是经不起仔细推敲。首先,3元钱到底能不能买到一顿营养午餐,这要靠市场询价,而不能依靠统计数据逆推。简单地靠数据推理,结果总是那么差强人意。其次,所谓“中国农村居民年人均食品消费支出1081元”的说法是基于农村的食品需求建立在自给自足的基础上,比如粮食蔬菜都是自家种的,鸡蛋也是自家母鸡下的……而把这一数据强行运用于不事稼穑的学生身上,显然有点不合适。 再者,根据营养改善计划,“营养改善计划补助标准不是全包标准”,也就是说这3块钱补的是直接吃到学生嘴里的“粮食”,但为了这3元钱能一分不落地用在学生伙食上面,还需要投入更多的“3元钱”和各种资源,换言之,这钱应该有配套资金才能真正完成其历史使命。日前,一个教育研究机构发布的调研报告显示,在已经实施营养午餐计划的学校,普遍面临着缺乏配套资金和食堂工作人员的困境,出现“有米无锅”现象。 不得不说,3元营养餐是一德政,是填补城乡诸多鸿沟的良好开端。但善政尤需善用,要让这3元钱真正成为贫困儿童的福祉,这个过程长久且艰难,首要的就是监管。除了从制度上完善操作细节之外,还需加大对挪用、贪污相关资金的惩处力度,让这“3元钱”成为不容染指的“高压线”。再者,在中央财政160亿元已经到位的条件下,“营养午餐”计划的实施,往往取决于地方政府的投入力度大不大,配套投入多不多,这就需要当地政府高度重视,加强保障投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