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理论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综合新闻

第03版
理论
 
标题导航
庵上湖村“党支部+合作社”的调查与思考
抓安全生产既要“思前”更要“瞻后”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益尝试
哲理漫画
新形势下做好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建议
执政基础在民心民生民意
警惕“新官僚主义”的欺骗性
改革不能回避“公平焦虑”
2012年06月24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益尝试



  ◎任敏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大理论问题——七个是什么,七个怎么办》(以下简称《七个是什么,七个怎么办》)围绕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所遇到的七个重大理论问题起笔,以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集体带领人民群众的探索和解答相承接,以革命、建设、改革的时代转变为主线,以伟大理论成果的取得和成功道路的铺就为总合,为读者谱写了一首波澜壮阔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交响乐章。
  在看到由周向军、王希军、马兆明、高奇等理论工作者编写的这本书后,鉴于书名之异曲同工,不禁想起中宣部理论局在2010年和2011年分别编写的同为“理论热点面对面”系列丛书的两种读物:《七个怎么看》与《从怎么看到怎么办》,三书同属通俗理论读物,在编写精神上具有一脉相承性,都闪烁着力图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理论光芒。但如果说后两本更多地是从微观层面回答社会主义改革、建设进程中出现的一系列现实热点问题的话,那么前者则更倾向于从宏观层面进行历史地理论梳理与总结;而如果说后两本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现实问题,是隐性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话,那么《七个是什么,七个怎么办》则描绘了中国共产党选择马克思主义、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改革和建设问题的历史过程,并最终落脚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这一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问题。因而,相对来讲,这本书可算是一种显性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对“理论热点面对面”系列丛书的理论补充,同时也对理论通俗读物的普及形式具有极大示范意义,彰显了山东学者浩然之学术气魄与厚重之理论底蕴。
  历史告诉我们,马克思主义是在同各种错误思潮的斗争中,在与中国具体实际结合的过程中,才走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建设和改革道路,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是中国共产党及其几代领导集体科学地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在不同历史时期的革命问题、建设问题、改革问题、党建问题以及发展问题所创立的伟大成果,而书中也分七卷以问答的形式向读者深入浅出地描绘了“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用马克思主义之笔绘就的壮美画卷……”可谓既关照历史,又贴近生活,是一部贴近群众的、“接地气”的总结式理论佳作。
  作为新形势下的党、新时代的学者以及每一个公民,我们对于马克思主义应存一个什么样的态度?树立怎样的信念?我认为,这里有一个基础性的工作,那就是如何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处理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中国化、时代化的关系问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化什么?是化马克思主义,是用马克思主义化群众。马克思主义,“只有为群众所接受、所掌握、所运用,才能产生物质力量。”如同我们爱一个人需要同其交往并在交往中相互了解一样,要想使群众热爱马克思主义,首先要让他们同马克思主义“交往”,进而在这种经常式地“交往”中加深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感情和理解。我想这是我们党提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意旨之所在。换个角度看,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的视角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重在“理精而义明”,而《七个是什么,七个怎么办》这本书的行文中虽重在勾勒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线条,但其主旨却是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做出努力。可以说,此书本身就是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关系的范例,是进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益尝试,更是对“理精而义明”这句话的最佳贴合与践行。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05024601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