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吉海
农村党员是贯彻落实党在农村各项方针政策的中坚力量,是密切党群关系的纽带,是带领广大农民群众建设新农村的主力军。新形势下,农村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彰显党员先进性,最终要靠为民服务来体现。 引导农村党员为民服务创先争优,必须增强农村党员为民服务意识 农村党员能否在为民服务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事关农村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关系到党的基层政权稳固。当前,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化,人们意识形态呈现多元化,部分农村党员的宗旨意识和群众观念逐渐淡化,存在“各种各的地,各管各的田”的问题,缺乏为民服务的热情。只有让农村党员牢固树立宗旨意识,才能把为民服务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近年来,我们先后组织1300多名农村党员赴韶山、井冈山、临沂等红色教育基地,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和党性宗旨教育。在农村党员中先后开展了“为民服务我该怎么办”大讨论、“为民服务我承诺”和以“比意识,看谁服务境界最高;比技能,看谁服务本领最强;比作风,看谁服务群众最好;比效能,看谁服务质量最优”为主题的“四比四看”活动,增强了农村党员的主体意识和服务意识。 引导农村党员为民服务创先争优,必须提升农村党员为民服务能力 党员为民服务能力的高低,是衡量党员先进性的重要标准。只有不断提高农村党员为民服务的能力,才能更好地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从实际情况看,目前农村党员队伍为民服务能力还不能很好地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如在农村经济发展多元化的趋势下,发展经济的能力有所欠缺;在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长的过程中,倡导文明的能力有所欠缺;在面对复杂村情民情,做群众工作的能力有所欠缺;在群众民主法制意识不断增强的条件下,依法办事的能力有所欠缺等等。为此,引导农村党员在为民服务中创先争优,必须加强对农村党员的教育培训,充分调动农村党员学政策、学科技、学知识的积极性,在学习实践中提升能力素质,增强为民服务的本领。为此,我们依托区委党校和街道“周末讲堂”,对全区8400多名农村党员进行了基层党建、产业调整、财务管理等15大类52个课题的轮训,涵盖了农村工作的方方面面。从2010年开始,我们通过开展农村“党员中心户”创评,依托中心户对党员进行“家庭式”培训,促进了农村党员服务能力的整体提升。 引导农村党员为民服务创先争优,必须搭建农村党员为民服务载体 载体是一种方式、一个抓手。引导农村党员为民服务创先争优,必须精心设计载体。一是围绕推进中心工作搭建载体。推进农村党员为民服务创先争优,必须紧紧围绕本地区、本阶段的形势任务和中心工作搭建载体平台,防止为民服务与中心工作“两条线”、“两张皮”。近年来,我们在农村实施了“千名党员领航带富”工程,组织1000名农村党员骨干带领群众发展致富,促进了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二是围绕发挥党员特长搭建载体。为民服务必须立足群众的多样化需求,设计形式各样的载体,为农村党员服务群众提供多种方式和渠道。在农村“党员中心户”创评活动中,我们根据党员特长划分政策宣传中心户、致富带富中心户、远教学用中心户等十个类别,组织中心户根据群众需要提供服务,提高了服务的针对性。三是围绕解决群众困难搭建载体。为民服务的最终目标是让群众满意,最直接有效的形式是解决群众关心关切的生产生活难题。为方便群众办事,在农村建立了“为民服务代办员”制度,每村推选5—10名群众威信高、服务能力强的党员为“为民服务代办员”,对群众的大小事务实行全程代理,做到了群众张嘴、党员跑腿,得到了基层群众的一致赞扬和高度评价。 引导农村党员为民服务创先争优,必须建立农村党员为民服务长效机制 推动农村党员为民服务创先争优,必须建立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真心服务群众的科学运行机制,以机制促深化,以机制求规范,使农村党员为民服务常态化、制度化。一是建立管理监督机制。有了科学的监督管理机制,才能把农村党员为民服务的原则性要求变成操作性要求,把软指标变成硬规定,才能让广大农村党员在服务群众中有方向、有目标、有尺度。工作中,我们先后建立并落实了农村党员为民服务承诺践诺、工作记实、定期述职、群众监督制度,既提高农村党员为民服务的积极性,又保证为民服务的实效性。二是建立激励保障机制。激励农村党员为民服务创先争优,必须通过适当的精神鼓励、政策扶持和物质保障,激发农村党员为民服务活力。近年来,我们对全区推选产生的2450个“党员中心户”,统一进行了命名挂牌,让优秀农村党员从台下站到台上,从后台走向前台。我们深化农村党员星级化管理,表彰五星级党员6300余人,激励了农村党员为民服务对标比争。三是建立群众评判机制。任何一项工作,要长期取得实效,就必须让群众参与,听群众建议,接受群众评判。在“党员中心户”创评活动中,中心户为民服务成效如何,每年由群众进行一次测评,去年以来,先后对作用发挥不明显、群众评议较差的23个中心户取消了资格,真正把群众满意作为评价农村党员为民服务优劣的最高标准,有力地推动了为民服务创先争优健康发展。 (作者系寒亭区委常委、组织部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