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讯 (记者侯江宏 王莹 通讯员刘建华 刘金涛)2012年9月,在青州市王府街道某工地施工过程中,吊篮突然倒下,压伤工人王某右腿,致王某住院7天,但经检查并未造成骨折。之后,王某与承包方、业主就赔偿事宜协商未果,于是到青州法院立案大厅咨询打算提起民事诉讼。立案工作人员经审查后认为,此案王某并未造成伤残,主要是赔偿住院医疗费、误工费、护理费等问题,由诉调对接中心处理更有利于化解矛盾,于是建议王某到诉调对接中心处理。诉调对接中心经审查,将此案指派至设在法院的民调工作室,由驻民调工作室的特邀人民调解员进行调解。经过两次调解,双方最后达成调解协议,王某很快拿到了3500余元的赔偿款。这是青州法院利用诉调对接机制化解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的一个缩影。 据了解,去年以来,青州法院着力打造诉调对接工作平台,设立诉调对接中心,下设民调工作室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律师工作室,作为非诉讼调解机构在法院的工作平台,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人民调解员在对接中心办公,将简易纠纷或诉讼解决效果不好的矛盾化解在立案或庭审前,确保效率更高、效果更好地化解纠纷。“根据案件的不同特点,在诉前分流委派人民调解员调处案件,既能减轻法院案多人少压力,又能够效果更好地化解矛盾。”青州法院诉调对接中心主任宋允忠说。 该院还在立案大厅设立了速裁法庭,对于立案后的简易纠纷案件实行即立、即审、即结。去年9月底,家住青州市何官镇的李某因一起交通事故赔偿纠纷到法院立案,立案后工作人员认为此案案情较为简单,双方当事人的权利义务清楚,于是此案交由速裁法庭处理,当日便将此案审结。“真没想到法院处理案件这么快,效率这么高啊!”李某拿到9000余元赔偿款后高兴地说。 据统计,去年以来,青州市人民调解组织调解各类纠纷7300余件,同比上升7.2%;法院受理各类案件8070件,同比下降4.7%,涉诉信访下降25.7%,诉调对接机制取得了显著社会效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