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玉凤
5月12日是全国“防灾减灾日”。面对这个特殊的日子,我们不应忘记生命和家园的沉痛损失,但更提醒我们,应对可能发生的灾害的威胁,既需要负责任、有水平的社会管理,也需要有常识、有效率的民众行为。只有增强民众的防范意识,提高民众的应对能力,才有助于把灾害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 地域广阔、地形复杂等原因,决定了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虽然洪涝、台风、泥石流、地震等自然灾害在一些地方并不常见,但这些灾害具有突发性、高危害性,且不可能完全防止。只有平时做好防灾救灾普及工作,提高公众应对突发灾害的意识和能力,公众面对灾害时才不会束手无策、手忙脚乱甚至盲目应对,才能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和伤害。 然而,不管是从调查结果来看,还是就实际情况来说,公众应对灾害的知识和能力都不容乐观。去年,人民日报联合人民网共同组织了一次减灾问题问卷调查。调查中,有37%的人从未接受过防灾、减灾教育,经常接受教育的只有4%。同时,我们也不会忘记,在地震、水灾等灾难突然降临时,一些人因缺乏相应的自救常识和能力,或跳楼,或用头撞车玻璃,最终导致受伤甚至失去宝贵的生命。这既让人惋惜,更提醒我们,面对防不胜防的灾害,还需要普及更多防灾减灾常识,努力提高公众防灾减灾的能力。 防灾减灾培养安全意识是关键。我们日常所见的防灾减灾教育,多是零散的教育,且不具有强制性和约束性,加上学习的惰性、侥幸心理,故而民众对宝贵的学习教育机会或心不在焉,或漫不经心。面对这种情况,我们不妨将防灾减灾教育纳入制度化培训,进行制度化、常态化和社会化培训,用严谨规范、认真系统的培训,普及相关知识,唤醒民众居安思危的防灾减灾意识。 防灾减灾日常训练必不可少。我们知道,地震、洪灾等灾害并不常见,一般人都没有相关经验。如果不经过经常的演练,一旦遭遇紧急情况,即使掌握了相关知识,也很有可能因为紧张或者意外而导致无法正确操作。只有真正经常参与演练,参与自救和他救的训练,突发灾害来临时,民众才能做到镇定有序,不慌不乱,靠平日养成的好习惯自保自救。此次芦山地震发生后的关键时刻,雅安市名山中学2000多名学生被老师有序组织疏散到了运动场,正是因为5·12汶川特大地震后,该校把应急演练作为一个制度来执行。这既让我们看到了平时安全教育和应急演练的实效,更是一个很好的警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