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理论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综合要闻

第03版
理论
 
标题导航
清除形式主义 醇化党风政风
“标题党”尽显社会浮躁之风
文书与档案工作浅析
决胜在结构性变化的转折点
防腐守廉须重“三戒”
改进作风关键在“一把手”
2013年10月20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防腐守廉须重“三戒”



  ◎盖建飞

  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党风廉政建设时曾指出:“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保持党的肌体健康,始终是我们党一贯坚持的鲜明政治立场。党风廉政建设,是广大干部群众始终关注的重大政治问题。‘物必先腐,而后虫生’。”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廉洁自律,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特别是党员干部,责无旁贷。自律须自觉,说来简单行却难。切实自律自醒,做到清正廉洁,还当做到“三戒”。
  一戒贪得之欲。孔子曰:“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欲,人皆有之,但万万不可有贪得之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老子)。非分所求,谓之贪得。“事物称万,不独委于一人”。知足方能戒贪,特别是手中有权者,欲不可纵,财色不可贪,名利不可过,要时时警心涤虑,提倡淡泊明净,消除杂念,廉洁高尚,耻于有污。戒贪得之欲,要注意“慎独”。《礼记·中庸》上说:“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慎乎其所永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作为正直、有道德的人,在独处之时,无论是“隐”、还是“微”,即使无人注意到,也能谨慎遵守道德原则。刘少奇同志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也曾提倡过“慎独”。他要求党员“在个人独立工作,无人监督的时候,也能够‘慎独’,不做任何坏事。”戒贪得之欲,还要正确对待名与利,切忌盲目攀比。奢者富不足,俭者贫有余。单纯比财富、比享乐,越比心态越浮躁,越比心理越失衡。浮躁影响工作,失衡则容易导致蜕化与堕落。
  二戒侥幸之念。“心存侥幸最终害了自己”、“侥幸心理害死人”、“心存侥幸是我走向犯罪的主要原因”……有的被查处的贪官曾经这样“剖析”自己犯罪的原因。“小人行险以侥幸”(《礼记·中庸》),一些腐败分子心存侥幸心态,认为“就这一次,下不为例”,殊不知有了第一次,就会有第二次、第三次……由侥幸变自然,成为巨贪后又自我安慰,自恃有权力保护伞,邪念发作,贪心大开。屡屡得手之后,其侥幸心理进一步发作,甚至恶性膨胀,在犯罪的歧途上越走越远。可以说,侥幸心理是具有极强腐蚀性和传染力的心理病菌,是突破思想防线的杀手,是导致犯罪的祸根。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手莫伸,伸手必被捉。要知道,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法网恢恢,疏而不漏,任何侥幸心理都是徒劳的,最终都逃不过法纪的严惩。
  三戒松懈之态。腐败的萌芽,源于思想意识的松懈。古人云:“天下之事,患常生于忽微。”“不矜细行,终累大德。”一些贪官并非生性就贪婪,许多当初也曾是先进、也曾是清官,只是后来面对更为复杂的环境和更多诱惑,思想上开始松懈、麻痹,自我要求标准放低,为公意识逐渐淡薄,潜藏在内心的私欲膨发,从不注意“小节”开始,一步步滑入难以自拔的泥淖。面对形形色色的诱惑,我们必须保持警惕,保持清醒,时刻用党性对照自己,检查自己,修正自己,真正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觉而不迷,净而不染,筑牢拒腐防贪的思想防线。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