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理论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综合要闻

第03版
理论
 
标题导航
清除形式主义 醇化党风政风
“标题党”尽显社会浮躁之风
文书与档案工作浅析
决胜在结构性变化的转折点
防腐守廉须重“三戒”
改进作风关键在“一把手”
2013年10月20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改进作风关键在“一把手”



  ◎刘庆斌

  自中央“八项规定”实施以来,极大推动了全党作风转变,得到了全国上下的广泛好评和衷心拥护。在全党自上而下分批开展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又把贯彻落实“八项规定”作为切入点,进一步突出作风建设,集中解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问题,充分体现了中央抓好作风建设的决心和信心。但一些地方的个别党员干部仍无视规定,心存侥幸,顶风违纪,使不良风气禁而不止,有的还出现了“回潮”现象。笔者认为,这除了制度方面还存有缺陷、监督还不够有力外,关键是领导干部的表率作用发挥还不够好,尤其是没有充分发挥“一把手”的关键作用。
  在改进作风中,如果说领导干部是关键,那么“一把手”就是关键中的关键。这是因为,一方面是“一把手”的行为具有“风向标”作用。在现实语境下,“一把手”的言行如何,对其管辖范围内的党员群众影响很大。如果“一把手”不真摆实纠、真转实改,势必会形成上行下效,改进作风就成为一句空话。另一方面具体到一个部门或单位,“一把手”不仅拥有经费使用的审批权和决策事项的决定权,而且还拥有最终签字权。试想,如果没有“一把手”的同意和默许,譬如公款违规吃喝等不正之风就根本发生不了或者很难发生。
  俗话说,“己身不正,焉能正人”。对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如果“一把手”不积极、不给力,把规定当成“手电筒”,只照别人不照自己,又能如何要求别人去落实?对改进作风,如果“一把手”不主动、不带头,把其变成“口头禅”,光说不做,又如何让其他人心服口服、真转实改呢?对不良风气,如果“一把手”不警觉、不纠正,安之若素、见惯不怪,最终大家也都会变成“温水煮青蛙”。因此,落实“八项规定”、改进作风,需要“一把手”释放上行下效的正能量。这不仅是“一把手”掌握着财权和事权,更重要的是“一把手”的真实态度和现实表现,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到一个地方或单位作风的转变、风气的养成。 
  要充分发挥“一把手”的关键作用,就必须增强“一把手”的责任意识和风险意识,从组织和制度设计上进行遏制和约束。一是要进一步明确责任。要把落实”八项规定”、改进作风纳入“一把手”的党风廉政建设责任目标,进行严格考核,并把考核结果作为其提拔任用的重要依据。二是要严格责任追究。对地方或部门单位存在的不良作风或发生的违规行为,一经发现查实,不管是什么理由或出于什么目的,都必须从严问责“一把手”,做到以儆效尤。三是要加大监督力度。充分发挥党内党外、监督机关与社会公众、新闻媒体等各个方面的监督作用,并让群众评议作为衡量“一把手”落实“八项规定”、改进作风的重要依据,切实提高监督实效。四是要深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卓有成效的思想教育根治,让“一把手”充分认识落实“八项规定”、改进作风的极端重要性,自觉做到顾全大局、令行禁止,秉公用权、廉洁从政,确保在思想上、行动上带头改进作风,决不搞特殊化。
  作风问题绝不是小事,落实“八项规定”、改进作风是当务之急,更是政治任务。好的作风需要领导干部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更需要发挥“一把手”的关键作用。在全党自上而下分批开展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要坚决落实“八项规定”、彻底纠正“四风”,各级“一把手”必须真转实改、真摆实纠,时时处处带好头、作表率,当好“风向标”、释放正能量,推动党风政风实现根本好转。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