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讯 (记者马廷刚 通讯员王喜进 张燕国)“现在的治安状况越来越好,满街的监控摄像头,随处可见的警车和警察,让我们心里踏实多了。”在高密市凤凰公园附近居住的退休职工张伟对周边的社会治安感到满意。该市构筑的社会治安立体防控网络,大大提升了群众的安全指数。 平安不平安,防控最优先。该市把治安治理的重心从事后治理转向事前预防,把天网监控、地网巡逻和空中信息有机融合为一体,构筑起了立体化、全方位和无缝隙对接治安防控体系。不断完善“处警、巡逻、查控、处突”四位一体合成巡防机制,最大限度防范和减少各类可防性案件。投资200余万元升级改造现代化指挥中心和无线通讯系统,新建报警指挥调度系统,开通GPS卫星定位和警务通定位系统,提高了街面防控能力和协同作战能力。2014年,该市刑事发案同比下降9.3%,可防性案件同比下降14%。 平安要搞好,服务不可少。该市本着“群众利益无小事”的原则,严格110接处警、户籍、车管等窗口工作,并把群众关心、关注的政策法规、业务办理流程等,依托网上公安、微博、微信等平台及时发布,方便了群众报警、求助、咨询。深入开展“精品社区”创建活动,目前,已完成10个精品社区警务室建设,68名专职社区民警、123名兼职社区民警和139名专职社区辅警全部充实到基层一线。 平安怎么样,打击是保障。该市以“打黑恶、反盗抢、防诈骗、扫毒害、追逃犯”安民行动为主线,开展“利剑”专项行动,严厉打击黑恶势力犯罪、涉众型经济犯罪等,有力震慑了违法犯罪行为。同时将更多精力放到直接关系到群众安全感的“小案”,针对撬门开锁、盗窃电动车、砸车窗玻璃盗窃等涉及面广、负面影响大的侵财性案件,成立了专门的“打击侵财犯罪”专案队,主攻盗抢“三车”和“两抢一盗”等犯罪,入室盗窃、盗窃摩托车案件同比分别下降15%、3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