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伟杰
前段时间各卫视热播历史大剧《少帅》,让我燃起对张学良这一重要历史人物探究的兴趣与热情,于是便拜读了唐德刚先生著述的《张学良口述历史》。关于张学良的是是非非,历史学家给不出一个定论。身为历史学教授的舅舅曾经对我说,“历史这种东西,就得自己去感悟理解,每人个人的感受都会不同,有自己的见解,谁都无法替代你去判断。”所以要写这样一个饱受争议的人物的传记,实属不易。 本书历史记述部分全部以张学良将军本人的自述为中心,唐德刚先生加以整理,有录音为证。这样的做法,我想有两点主要原因:一是表达作者对传主张学良充分的尊敬,二来是关于传主张学良的是非没有定论,将他自述的原貌展示给读者,提供一个真实的历史,让读者自己去评判。当然这样的做法不免给作者带来一些非议,比如书中只是基本将张学良的话写了下来,没有自己的观点与评论,行文语言有些拖沓。我倒不这么认为。本书并非没有作者唐德刚的评论,在外编里便是“唐德刚论张学良”。 口述历史也有口述历史的不足。本书有些地方写得不是非常清楚,事情的始末也并没有全部说明,例如西安事变,张学良决心不谈事件原委。只谈违反军纪,承担责任,甘受任何惩处。因为这是口述历史,不是正史。但凡张学良口述提到的事件、人物,都有相应的“编者注”,有些纠正了张记错的事件发生时间。 在书中,张学良从大帅起自草莽开始讲起,说到了少年的自己,说到了曾经的理想,说到了自己的女人缘,说到了内战时的表现,说到对各个将领的看法,更提到了易帜与西安事变的初衷。读着这样口语化的文字,我仿佛听见一个耄耋之年的老头子,在我耳边叙述着自己的一生,那么传奇的一生。就我个人来说,读罢此书,我真心觉得张学良是个真性情的男人,他的形象不再是高中历史书里一个“爱国将领”的刻板映像,他变得鲜活有趣,生动起来。张学良一生最重要的两件事情:东北易帜、西安事变。“东北易帜”一篇中,日本派人劝说少帅不要易帜,他对特使说:“你老先生替我打算的,替我想的,很周到,不过有一件事情你没替我想到,你没想到我是中国人。”这一句话,完全显示了少帅不愿做新军阀割据,而愿举国一统的心情。之后的西安事变,更是纯为民族前途而做的义愤之举,全不为自己的利益考量。如张公自己所言,“假如我自个要地位、利益,我就没有西安事变。”“我牺牲我自己,为什么?我第一个问题就是不要打了!”这一点,即使是说张学良“误国”者也不得不承认。 “我的事情是到三十六岁,以后没有了,真是三十六岁,从二十一岁到三十六岁,这就是我的生命。”张学良在九十多岁悟出的这句话,是慨叹,是无奈,是惋惜?怕是兼而有之。西安事变之后,张就被蒋软禁起来,当时他三十六岁。一直到1990年张学良才重获自由。而后又定居美国直至逝世,再没回过东北家乡。虽然他说自己的生命是到三十六岁,但是他期间做过的大事件已经让他彪炳史册,名垂千古。我对于少帅的评价,起码是一个真性情的男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