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元民
刚刚看到《青州广电》的消息:《舌尖上的中国》第二部之《清真的味道》于2016年5月的一天,在青州市拍摄,剧组记录了青州文化名人马传盈的一天生活以及青州名吃。马老师是我要好的哥们。所以,这几天很激动,脑子里便跳出很多过往的,关于美食的记忆来。 我生在青州,小时候最喜欢的是春天,房前屋后家家种有香椿树。那时候香椿刚冒出的嫩芽,掰下来炒鸡蛋,就是超级美味。这个季节,家里会多出来一群黄黄的小鸡儿,叽叽喳喳,快速生长。两个月后,会长到一斤多,小鸡儿会经常不小心摔断一条腿,或者不小心掉进水沟摔断翅膀,这时父母才会舍得宰了它们,那时候的鸡肉最嫩,配上刚摘来的青椒,那纯正的辣子鸡的味道,可是无法比拟的美味。 夏天,院子里的黄瓜、西红柿、甜瓜都熟了。大人午睡的时候,小孩子就会溜进菜园里随便摘着吃。那些小鸡这时候都成年了,开始满院子叫着,会生出第一个蛋来。有时候菜地里也会有鸡蛋可捡。秋天,美味最多了,煮玉米、烤地瓜、烧豆子……也会看着大人们怎样把青菜变成了咸菜,怎么把豆腐窝得出长毛来,然后滚着酒和辣椒,包上白菜帮子,变成了豆腐乳。冬天吃的最多的是辣炒白菜,又辣又好吃。当然,过年要吃的美味就很多了。 现在,这些舌尖上的味道,早已成了乡愁的一部分。 小时候,最爱去别人家“坐席”了,就是在乡里乡亲家里举办的喜事宴请,都是村里的厨师出马,亲戚帮忙,院子里支出两个大灶,做出很多桌的酒席。炸松肉、炸丸子、拔丝山药、红烧肉……都是记忆里最好吃的菜品。现在能做这种宴席的厨师老了,院子小了,房子挤了,吃酒席也是毫无乐趣地去了酒店。现在周围邻里也很少有人家再养头猪了。 其实,《舌尖上的中国》并不是完美的纪录片。它模仿了国外很多纪录片的手法,注重画面视觉冲击力,在大命题下,通过个体化的叙事方式,配上煽情的旁白,来达到渲染的效果。但是这种大而全的命题,对于博大精深的中国饮食文化,还是肤浅的。但它勾起了很多人的乡愁,抓住了中国人饮食的情感,引起了千年朴素的农耕文明与现在社会文明所面临的冲撞。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眼下,社会朝着商业文明大跃进的过程中,这种一方水土的概念似乎开始被打破了。城市里的居民来自四面八方;那些朴素的手工美食,也迅速在被工业化的生产线所替代,最简单的饺子、汤圆、粽子、腊肉……超市里随处可见。站在这个喧嚣且不顾一切往前走的时代里,我们只能默默地自我安慰,感觉自己比下一代人更幸运。至少你曾经尝过真正的美味。它不在高级饭店里,也不在异国他乡,也不是出自大牌名厨,只是来自那片土地最天然的材料和最质朴、最简单地烹饪手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