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路来森
乡下人,称说话多的人为“话篓子”,或“话唠”。 话篓子的特点,是“漏”,不知不觉的,话就从口中“漏”出来了,越“漏”越多,“漏”得多了,话就说多了。但“话篓子”,话虽多,却常常并非出于私心,出于一己之考虑;很多时候是情不自禁,自己管不住自己。再者,“话篓子”的话多,也未必完全无益,有些时候,多余的话语,也许会因此化解某些场面的尴尬;因为毕竟是“说者无意”,而无“心机”的话语,可供人一粲。 “话篓子”话多,原因方方面面。可能是性格原因,性情直爽,心无芥蒂的人,大多如此;但也可能是心存虚荣,急于表达自己,表现自己。 前者,情有可原;后者,却未免令人生厌。 但尚有更让人生厌者,那就是喋喋不休的人。 喋喋不休者,不仅话多,而且还絮絮叨叨,碎碎叽叽,说个不停。 我们常说:说话要“得体”。所谓“得体”,就是要求说话者说话时,要分场合,看对象,即,要为别人多考虑一下,心中要装着别人的感受。而喋喋不休者,不是这样。他们说话多,完全是出于一己之私的需要,完全是为了自己表达的畅快,或者达成某一个人目的。所以,他们也就自然不顾及说话的场合和对象;随时随地,他们的话语,都会像垃圾一样,倾泻而出,而且流淌不止。 喋喋不休者,除了话语多外;话语,还特别的“碎”一一“碎片”式的表达。 匈牙利作家马洛伊·山多尔,对此有过精彩的表述,他说:“他们用碎片式的语言填塞世界,直到无法继续承受:喋喋不休者发声时,物质消失了,世界充盈着琐碎的语言。” 这种“碎片”式的语言,断断续续,甚至前言不搭后语;很多时候,它们就不是为精彩的内容和正确的思想而存在的,而只是为了“表达”的需要而存在的。他们,用这样的话语,阐释的是:冗长、无赖的信息;表现的是:粗俗的品位,和浅薄的思想。 对于喋喋不休者来说:铺天盖地的话语,成为了他们生活的必需品一一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 我们不禁要问:喋喋不休者,其行为的根源在哪儿? 在于不去“思考”,不会“思考”;或者,歪曲“思考”。 同样是马洛伊·山多尔,就“思考”问题,他这样评述喋喋不休者:“这样的人不消化物质,他们只会将吸收的新鲜物质原样吐出。对他们来说,把舌头当成门锁的使命和威胁并不存在。” 对于正常人来说,“消化”就是思考;“不消化”,则意味着不思考。一个不会“思考”的人,他又怎会有好的思想可以表达呢?再加上管不住自己的“舌头”,便只好口无遮拦,信口开河,满嘴垃圾了。如果一个喋喋不休者,再为了达成自己的目的,而故意去歪曲“思考”,那此人,就简直是奸人一个了。 中国人,一向崇尚“勿多言”,因为“多言多败”。而“勿多言”,就要学会思考,一个思考者,应该首先是一个“倾听者”一一在倾听中思考,在思考后表达。 如此,才不会成为一个令人讨厌的喋喋不休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