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化改革加快事业单位用人机制转变 |
——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李静波访谈本报记者 徐永喜 付生 通讯员 王瑞亮 翟述伍 |
|
从党的十四大提出逐步建立健全分类管理的人事制度,启动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试点到今年,我国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即将走过二十个春秋。目前,我市的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工作进展如何?日前,记者专门采访了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李静波。 记者:李局长,您好!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已经正式启动多年,但是很多读者对改革的内容都不是太清楚,请您介绍一下。 李静波:简单地说,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其核心就是用人机制的转变,通过改革实现由固定用人向合同用人转变,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概括来说,主要有四项内容,一个是全面建立聘用制度;二是完善岗位管理制度;三是普遍推行公开招聘制度和竞聘上岗制度;四是建立健全考核奖惩制度。其中,岗位管理制度和聘用制度是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突破口。 记者:请您介绍一下,我市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基本情况。 李静波:好的。目前,我市共有事业单位4900余个,在职人员16万多人,他们在科、教、文、卫等战线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市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可以说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我这里有一组数字。截至2011年10月底,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制度覆盖率达到100%;岗位设置管理目标完成75%,年内基本完成;事业单位累计公开招聘一万余人,占到事业单位新进人员的95%以上;事业单位奖惩考核机制基本建立。总的来说,我市的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工作起步较早,过程平稳,进展顺利。 记者:现在所有的事业人员都在观望自己的去向,未来是继续留在事业单位,还是进机关、转企业,您能为我们介绍一下改革的方向吗? 李静波:你这个问题说出了很多人的心声,也确实是事业人员最为关注的问题。今年3月份,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将现有事业单位按照社会功能划分为承担行政职能事业单位、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事业单位和从事公益服务事业单位三个类别,明确了根据事业单位分类实行不同的人事管理制度。从事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实行以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为主要内容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转为行政机构的,实行公务员制度;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转为企业的,实行劳动合同制度。分类改革是个大方向,我就不细说了。 记者:岗位设置管理具体又是指什么? 李静波:简单地说,这里的岗位就是指工作岗位。事业单位岗位分为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和工勤技能岗位三种类别,每一类岗位下面又分为不同的等级。 岗位设置管理,通俗地讲,一个单位总共有多少个岗位,每一类别的岗位又各有多少个具体岗位,每一类别的岗位最高等级是几级,这些都要由人社部门根据国家规定进行核准。再通俗点,过去事业单位是“吃大锅饭”,论资排辈,“排排座分果果”,实行岗位设置管理后,引入竞争机制,不管是谁,要想占到一个座位,有一席之地,必须通过公开竞聘,没竞争上的话,就要按未聘人员安置,一个聘期后经过再培训再竞争上岗。 记者:我市在岗位设置管理方面有哪些好的做法? 李静波:建立和实施岗位设置管理制度,促进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是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我市岗位设置管理工作在全省来看起步是比较早的,也做了不少创新性的探索和尝试。我举两个例子。 在我市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中,我们允许符合晋升条件但不具备任职资格的教师和具备任职资格未聘任的教师一起参加岗位竞聘,充分体现岗位聘任的竞争性,使一批业绩突出、资历浅的年轻教师通过竞聘脱颖而出,对年轻教师起到了明显的激励作用,促进了优秀人才快速成长。 再如,对于事业单位提前离岗人员,允许他们参与竞争上岗但不保底,参加竞争人员占用岗位指标,履行岗位职责,兑现岗位待遇。不参与竞争的离岗人员保留原待遇到退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