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孩子/你灿烂地笑着/我怎么竟然哭了呢/孩子/你眼中的光彩/刺痛了我的心…… 打开多年来厚厚的采访日志,大多是简单平实的记录,很少有以上这样情感流露的小诗。那次的采访深印心底,时时警醒我作为一个记者的责任与使命。 那是1997年初春,我从一个偶然的机会中得知,临朐县有个偏远的山村,叫下雕窝村,有一对残疾人夫妇常年为村里的小学生上课,只接受一点微薄的报酬。当时,我们正与建设银行潍坊分行联合搞宣传活动,就把这一情况告诉了建行的同志,并希望能联合几家单位为这对夫妇解除生活困难。经过详细规划,建行将这个山村的小学定为联系点,带了学习、生活用品去慰问这对可敬的夫妇。 当时,我作为策划人之一,走了整整一上午,过了一道道危险的山路,到那座小学去参加结对救助活动。到了那里,我几乎惊呆了:孩子们虽然有很多赤脚穿着很旧的鞋子,衣服也不鲜艳,但他们脸上的笑容,我一辈子都忘不了。所有的孩子,都带着真诚的、发自内心的那么快乐的笑容,迎接我们这些大山外面来的客人。很多孩子围着我们说,他们从来没有走出这大山,从来没有面对面听人说过好听的普通话,也从来没有见过那么多整洁、文雅、可亲的叔叔阿姨。他们说,将来也要像这些叔叔阿姨一样,走出大山,到外面闯世界,要过和现在不一样的生活,比方说,就像这些叔叔阿姨那样的生活。所以他们要好好学习,要感谢为他们的学习付出爱心的人。 我从未经历过那样纯真的、从心底透出来的最真诚的感谢,当时我就想,我们只不过做了一点微不足道的努力而已,而这些孩子们给予我们的,是他们火热的、透明的心。当我们从繁华的城市走进大山深处,我用一个记者的目光,看见了破旧的教室,看见了贫穷中的孩子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看见了自己的责任。 我知道,一个人的力量,还不能让孩子的眼睛铺满阳光。爱,永远被这些孩子们期待着。在以后的记者生涯中,爱与责任,成为一个无声的诺言。在《潍坊晚报》工作的许多年里,我与我所在的团队,在做好日常工作的同时,与市里的相关单位联合,致力于一个救助栏目的运作,通过这个栏目,提供了一个牵手的平台,使潍坊的失学儿童和濒临失学的儿童能够找到捐助者,也使市内外的爱心人士找到自己愿意捐助的孩子。 1997年那个初春的明媚阳光,那些灿烂纯真的笑脸,一直伴随着我,伴随着整个青春年代的倾情投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