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报社工作十多年,完全不是以前粗粗拉拉的你了。”熟悉我的朋友经常这样评价我,他们说我是得了“职业病”。能患上行业内流行的“职业病”,也算没白在报社干过一回,我不后悔。大道理我不想多说,就讲一讲发生在我自己身边的小故事吧。 “要坚定不移讲政治、时时刻刻保安全。”从我踏进报社的那一天起,这句话在耳边一直重复着,从没断过。这虽是个老话,但一点都不过时。尤其对我们这一代报人来说,不仅不能放松,反而更要加强。一疏忽成千古恨的例子在我们身边时时上演。2012年8月15日,香港“保钓”人士登上钓鱼岛宣示主权。对这一事件的报道,包头日报社的《家庭周报》刊登了一副带有我国国旗、台湾青天白日旗、香港紫荆花旗的照片。一经见报,国外一些媒体借此大造“一个岛屿,两个国家”的言论。我查了一下,发现该报用的不是新华社提供的图片,而是国外某电视台的截图。其实,就是新华社提供的图片也不能太盲从,更应注意图片中“透露”出的主题之外的东西。2013年韩国总统朴槿惠首次访华。我们从新华社发来的图片中选择了朴槿惠走出飞机在出舱口挥手的图片。这张图片有动感、有冲击力,但一眼看后老是觉着别扭,但又说不出什么地方不对劲。我把习近平总书记、俄总统普京、美总统奥巴马、德总理默克尔和日本首相安倍等国家元首出访时走出飞机的照片集中起来,比对后才发现,中、俄、美、德等国家领导人专机上的本国国旗,都放置在了飞机出舱口左上边显著位置,而韩国和日本的本国国旗则放置在了飞机出舱口正上方,也就是放置在了领导人的正头顶上。我立即联系了一位熟悉的新华社同行,他也表示这样的图片的确不合适。 “做编辑工作,要多用脑、多用眼,不要用耳。只有自己亲自看了,亲自改了,回家才能睡个囫囵觉。”这是我刚刚从事编辑工作时报社老领导任成海跟我讲的话,今天写来与大家共勉。的确这样,这些年的经历告诉我,编辑工作不能有一丝的马虎,要严之又严、慎之又慎、细之又细、实之又实。1998年夜班中发生的一件事,至今让我记忆尤深。值班总编签字后,我拿着版面清样向微机车间送时,突然发现一版倒头条《白芬子看姜》一文中,“姜窖子”的“窖”全成了“窑洞”的“窑”。细查后,全文竟有12处。在场的人都惊出了一身冷汗。此事后,我逐渐养成了一个习惯,每次签字付印版面清样时,都要站起来再把清样内容通看一遍。夜里发生这样的事还是经过多次把关后,而白天看稿遇到的问题,更是让人触目惊心。去年我在初编一篇稿件时,看到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大姜亩产达39428公斤。”我有过采访姜农的经历,知道这个数字真的太天文了。我给熟悉的朋友打了一圈电话咨询,回答我的事实是大姜亩产到万斤就算是高产了。之后,我与作者沟通并联系到采访对象,经确认后改为“大姜亩产达3942公斤。”一个数字,谬以万里。像这样因为数字大的吓人、小的惊人的玄乎表述,稿件编辑中我们经常遇见。 这些微不足道的事就发生在自己身上,再想起时都感到后怕。其实,作为报人,不论你解决的问题大小,都是工作价值的同等体现。细微之处,更能彰显自己的责任和使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