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做编辑,最开心的事就是看到好文稿,特别是看到那种让人眼前一亮的文章,马上神清气爽,所有选稿、编稿、修改文字的疲劳一扫而光。每每看到既打动人心又意境深远的文章,身心就全部投入聚焦到编辑过程,一门心思起个好标题,让文章更加增光添彩,吸引读者的眼球。 2013年6月27日,编辑周末版时,看到文库里记者陈文的一篇人物通讯,写的是一位草根相声爱好者刘天龙,他在潍坊以社团和茶楼为基地进行演出,并且成立了我市唯一一家集相声、快板、山东快书、评书、双簧等为一体的综合性草根曲艺社团——鸣春社,整篇文章文笔优美从容,用情处突出了刘天龙的刻苦努力,说理处寄寓着对社团的希望。遗憾的是原标题有点平,我想,得根据文稿找个好“文眼”,让这篇好稿活起来,否则也对不起多次跑去采访的陈文的笔墨了。 都说好文章是“虎头”、“猪肚”、“豹尾”,好文章的标题是“文眼”,几大要素缺一不可,记者陈文做足了前面的文章,后面这个关口得由我这个编辑上阵了。反复阅读文稿,刘天龙的“嘴贫”让他身边的小伙伴们一群又一群地围着他听故事,其中最大的“成就”就是冬天围炉子讲故事时,小伙伴们的棉裤被烧糊了。看到这里,我忍俊不禁,我看到了这位草根社长的天赋,也看到了他可爱活泼的一面。刘天龙看到“非专业”相声演员郭德纲开始红遍大江南北,有了榜样与主意,试着在潍坊以社团和茶楼为基地进行演出,他成为了鸣春社的社长,“鸣春”二字寄托了刘天龙对社团的希望:“一鸣惊人,潍坊相声的春天真正到来。”灵机一动,《草根社长的“春天里”》标题浮现在脑海。而此时,我想到了自己——一名草根编辑的“春天里”。 回忆起初作编辑时,还是在2003年的元旦,我从记者岗位走到编辑岗位,主要编辑特别报道版。突然转型,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坐在办公室里给一起采访过的记者同事编稿子,从网上、稿库里选稿子,我感觉到无所适从。我怀着忐忑的心,诚惶诚恐地选稿、编稿、画版、拟标题,总担心自己不能胜任,担心同事们对我编辑过的稿子不满意,担心读者不满意我的选题。这种不适是压力也是挑战,大约持续了小半年。个性使然,虽然是为人作嫁衣,可我愿意做那枚小小的绿叶,伴随着自己的理想,把自己的情感全部融入到文字和标题当中。2003年,寿光台西村的村民李培中在以色列打工遇难,记者马上去采访写了一篇特别报道,我当时给0台西村”,竟然获得山东省新闻奖编辑二等奖,山东省市(地)晚报新闻奖一等奖,我内心激动不已,这是对我这个小编的肯定啊。但我明白,自己要学习的东西还有很多。 后来我做了副刊的编辑,我发挥特长,在文字和版式上下足了功夫,希望自己做的版能够开出美丽的花朵。付出就有收获,当我所编辑的时尚版获得了山东省地市好新闻的金奖时,我觉得全身充满了力量。而我更知道,自己仍需继续努力。时尚、闲情、影视、社会新闻、楼市、周末版……我在各种各样的版面里自由驰骋,快乐奔跑。 一名编辑要用“版面言语”来传播自己的思想,并且引导广大读者正确地理解和认识社会。我想,只要我时时有着编辑《草根社长的“春天里”》的精心雕琢,我这个草根编辑亦拥有“春天里”。
|
|